剛好看到陳倉頡寫了清單,也剛好一次整理完成了自己使用的工具,想說自己也寫一篇清單,剛好整理 2024 年相關的內容,如果每一年都整理,也可以看看有什麼不同。

📨 Mail Client:Apple Mails,上半年使用 Mimestream,後來移轉過來。

📮 Mail Server:Simplelogin,綁定屬於自己的網域,以及使用免費版本的 Gmail。

📝 Notes:沒有主力使用 Notes 的工具,大部分都使用 Agenda 進行任務管理,筆記任務化。

✅ To-Do:Agenda。

📷 Photo Shooting:多數時間使用手邊的 iPhone 或別人的 iPhone,旅行或特定目的會帶 Canon EOS R50 + SIGMA 18-50mm F2.8 DC DN。’

🟦 Photo Management:基本上沒有管理,若真的說起來應該就是 Apple Photos。

📆 Calendar:Apple Calendar。

📁 Cloud File Storage:iCloud、Dropbox、OneDrive 依照使用程度排序。

📖 RSS:NetNewsWire,之前短暫試用過 follow 覺得不合用。

🙍🏻‍♂️ Contacts:Apple 內建的聯絡人,但很少打電話。

🌐 Browser:受惠於 Handoff,主要都使用 Safari,配合特殊需求的時候使用 Microsoft Edge。

💬 Chat:LINE、Messenger 以及各種主流的 IM Apps,只要有一個朋友在上面會跟我聯絡,我就會使用。

🔖 Bookmarks:主要都放在 Apple Notes 之中。

📑 Read It Later:Apple Reminders 配合 Apple Notes,社群的文章多數會先放在 Messenger。

📜 Word Processing:寫作主要使用 MWeb Pro。

📈 Spreadsheets:Microsoft Excel 和 Google Sheets。

📊 Presentations:日常生活使用少,主要為 Microsoft Powerpoint。

🛒 Shopping Lists:要規劃的項目少,幾乎都是有需要就下手。

🍴 Meal Planning:食譜放在 Apple Reminders 跟 Apple Notes 裡面。

💰 Budgeting and Personal Finance:Cookie 記帳。

📰 News:新聞網、報導者、端傳媒。

🎵 Music:Spotify 跟 YouTube Music。

🎤 Podcasts:少聽 Podcast,如果有聽使用 Spotify。

🔐 Password Management:大腦,部分記錄在 Apple Notes。

以下是小胡文章中提到的 extra categories 部分:

✈️ VPN:沒有使用。

😘 Blog Platform:Hyvor Blogs,2025 年 5 月 4 日更換至 Blot.im。

⌨️ Text input:Mac 跟 iPad 內建的輸入法。

📖 Translation app:Kagi Translation 或者丟到 Kagi Assistant 使用 AI 幫忙。

📚 Reading app:實體書,電子書使用 Kobo 搭配閱讀器 Kobo Libra Colour 7。

🔧 Screenshot app:Mac 上使用 Shottr,在 iPad/iPhone 使用系統內建。

🌁 Image Hosting:Cloudflare R2

☁️ VPS Hosting:沒有使用。

其他日常生活使用的 app 就沒有特別寫在上面,例如銀行、旅行等等。

改變

今年做了比較大的改變,就屬於啟用了 Apple 許多內建的 Apps,身為一個 Apple 全家桶的使用者,也是很晚才發現原來 Apple 許多內建的應用十分強大,配合上今年 Apple 做的幾個更新,高度整合使得使用體感提升許多。

挑戰

數度想要使用 Apple Notes 當作自己的筆記工具,曾經嘗試過幾次,參考過 Forever ✱ Notes 建置,使用過 Alto.computer 發布網頁,最後受限於穩定性以及對導出文件的需求,就沒有繼續使用了。

30 January 2025 app


title: 2025/1/23 link: /diary/2025-01-23 tags: diary menu: no search: no weather: ☀️ location: search: no —

嘗試在不同的平台中轉換,才會漸漸知道,自己最終應該往哪個方向前進。

Blot.im 是一個不錯的平台,雖然很常看到開發者 David 無預警地消失,然後又無預警的出現,不過使用起來還是最接近自己想要的樣貌。

這幾天有一種想要建構自己的 Wiki 想法,透過不同的工具做了很多體驗,但感覺下來,好像 Blot 這邊提供的簡單、方便以及工藝,讓我比較會覺得「想要打字」,或者創作一個自己的作品。

但有一個小小的不適感,就是我使用 Code Edit 連結 GitHub,其實會有一點點不好用,希望未來 Zed 能夠完成 Git Commit 的功能,這樣就可以嘗試新的轉換。

我喜歡 Zed 編輯器的美。

23 January 2025

最愛看見愛

老實說,要講《看見愛》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就像我當初要點開這部戲一樣。

我記得,從官宣到開播,我一直沒有說服自己看,總覺得這個組合不太像我心中 BL 的長相,但身為 KKTV 的忠實訂閱戶,發願要看每一部台腐,所以第四集後就開始點開來看。

眾多不合理,是我對看見愛的第一印象,不管是劇情的編排,還是角色的設定,的確都蠻不合理的。

這種感覺,直到第六集以前,都一直存在在我心中。

真的要感謝主角持續的可可愛愛,讓人有一種很想看下去的心情,直到第七集開始,每一集的劇情都給出了一個大爆擊。

好像迴圈一般,每一集都出現了一個經典,然後讓我不自覺的回去「重新詮釋」前六集。前面的鋪陳,都是為了接下來的大爆發。

看到後面,真心佩服這個劇本,更真心覺得林宇跟金雲兩位演員,根本就是寶藏男孩,一次次的經典畫面,連一個眼神的流露,那種自然跟了解,讓人真的不得不相信,原來「愛」真的能被「看見」。

第一集開頭,紹朋在面試的時候寫下的幾個字:我聽不見但看得懂。到最後一集的,斑馬線那一頭,用手語跟子翔說:我聽不見,但我能看見。

無數次的出現,這些在愛之間前後呼應,都值得更多人一起看見。

on Threads 上的 Will Liu(@kuenwei)

name

value

actors

林宇, 金雲, 林詠傑, 林家佑, 李悠, 艾雨帆, 陳柏文

broadcast

KKTV

episode

13

rating

★ ★ ★ ★ ★

tags

kktv, bl

date started

2024-10-23

date finished

2025-1-8

locations

Taiwan

slug

see-your-love

圖片來源:KKTV 官方宣傳。

16 January 2025 bl

2024 年下半年,我一直很有意識在「改變」這件事情上面,有意識的主動選擇,包含自己的訊息來源。

但是時至年底的時候,Omnivore 宣布被收購的消息,給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將結束服務。隨即網路一片炸鍋,許多人長期仰賴的 Read it later 工具,裡面存放了上萬篇的文章,一夕之間連同意都來不及,就要決定是否移轉。

我大致上也有幾千篇的文章,可能七成都沒有閱讀過,放在 Omnivore 之中,要移轉也不是,不移轉又覺得很可惜,陷入了資訊 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矛盾之中。

沉寂了幾天,我發現重點不在使用那個 App,根深蒂固的是在於我處理資訊流的方式。所以我重新用這個角度思考後,最終安裝回 NetNewsWire 到我的 iPad 跟 Macbook Air 之中。

NetNewsWire 提供 Apple 全裝置使用NetNewsWire 提供 Apple 全裝置使用

原本看到已經要一年沒有更新的紀錄,很擔心就此不再維護,沒想到在 12 月初又釋出的新版本,更讓我堅定信心知道 NetNewsWire 是一個可以長期是的軟體,所以歡迎回歸。

NetNewsWire 於 12 月初發表 6.15 版本NetNewsWire 於 12 月初發表 6.15 版本

26 December 2024 App

在 AI 盛行的年代,語言已經不是一個可以卡住自己關卡,除了可以用 ChatGPT 幫忙翻譯之外,其實陸陸續續也推出了許多有效的翻譯工具。

以前我自己有時候會使用 Google 翻譯,但是大家應該都有經驗,翻譯出來的品質不是太好,或者以中文母語人士看,基本上沒有抓到語言的精髓。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 AI 的幫助,我最近開始使用 Kagi Translate 後,對於翻譯工具的印象大大改觀。

Kagi 是一個以付費搜尋引擎為主要產品的公司,也提供許多不同的工具,例如 Kagi Assistant,可以讓付費用戶使用不同的 LLM 模型。

最近又推出了 Kagi Translate 可以將 248 種語言互相翻譯。直接貼上任何文本,選擇想要翻譯的語言,就能直接在右邊看到結果,速度很快,同時也有相當高的準確度。

Kagi Translate 提供內容直接翻譯與譯後語言的拼音Kagi Translate 提供內容直接翻譯與譯後語言的拼音

最近更新了一個新的功能,如果翻譯的是非拉丁語系的文字,沒有辦法使用直覺式的拼音,會在下方提供拼音(類似注音),而右下角的喇叭符號,按下去可以直接幫我們唸出來。

這一點,我自己預計會使用在語言學習上,我自己測試過例如粵語或者日語,都能夠相當精準地表達出來,可以幫助自己修正一下念出來的腔調。

另外一個殺手級的應用,是當直接貼上網址,可以進行全網的翻譯,右邊的連結點選下去,會直接跳出翻譯好的網站。

Kagi Translate 提供全網翻譯的功能Kagi Translate 提供全網翻譯的功能

當使用 Kagi Translate 翻譯全網的時候,網站內部的連結也會同步翻譯,就像正常瀏覽網站一般順暢。

不過我自己的使用經驗上,有些網站可能是編譯的方式不同,會出現白畫面,這一點尚未找到克服的方法,這時候還是需要看一下原始的英文。

我是 Kagi 的付費用戶,所以使用起來非常順暢,我查了一下即使是非付費用戶,只要輸入驗證碼(captcha)一樣可以無限制的使用,Kagi 真的是佛心企業。

Kagi Translate is free for everyone. If you’re not a logged in Kagi user, you’ll encounter a simple captcha to prevent automated abuse - a small step that helps us maintain quality while keeping the service free. Kagi members get direct access without captchas, integrating seamlessly with their existing workflow.

我現在使用的情境,多數是會先翻譯成中文,快速地看一遍,確認文章是否直接深讀,如果想要深讀的文章,我會再重新看一遍原文,加深自己印象,也在中英文相輔相成的情況下,提升語言能力。

24 December 2024 ai

我最近看到 2022 年發佈在推特(現名為 X )的一篇推文,說明最好用的寫作 App 是 MWeb Pro,最近剛好又到了轉換期,嘗試了很久,慢慢地好像實驗出個結果,然後我把寫作這件事情重新放為 MWeb Pro 之上。

2022 年的推文節錄2022 年的推文節錄

但有一個問題持續的困擾著我,就是我要把圖片上傳到何處。雖然,我使用的 Hyvor 是會自動幫我上傳,但我自己的習慣是,連本地圖片都希望歸類到遠端,避免分享的時候圖片是連到本地端。

過去,我習慣使用 GitHub 配合 PicX 或者是 DevXTool 運作,先自己把圖片上傳後,在複製 Markdown 的連結,但隨著使用 MWeb Pro 寫作,加上最近更新版本支持了很多不同種類的圖床服務,例如 Amazon S3、Azure Blob 跟 Cloudflare R3,經過研究之後,我選擇了 Cloudflare R2。

在 MWeb Pro 之中配置 Cloudflare R2 圖床

官方有推出使用教學,其實照這個裡面的步驟,大致上就可以完成。

我自己幾個小小的經驗提醒:

  1. 建議使用自己的網域,並為未來保留空間:如果真的有一天需要從 R2 移轉出來,有自己的網域,大機率可以讓圖片使用同一個位置。
  2. R2 潛在的付費:Cloudflare 一直以大方出名,所以號稱網路界的菩薩,不過還是要看一下用量,如果開始大量的使用,很有可能要付費。通常我是在第一次「不小心」付費後才會發現,成本這一點也是要放心上。
  3. 是否要在本地留檔案:Cloudflare 是一個信譽良好,且持續獲利的廠商,不至於突然終止服務,但若真的重要的圖片還是自己在本地保留吧。

說到本地保留,MWeb Pro 若使用 iCloud 同步的話,會需要到 ~Library... 下儲存檔案的資料夾,而圖片都會統一收攏到 media 的資料夾之中,然後依照文檔數字序號分門別類。

我其實不習慣這種由系統控制的方式,因為他會讓我們綁定在使用 MWeb Pro 之中,所以基本上很難查到原始檔案,所以我反而比較喜歡留在遠端上。

MWeb Pro 將圖床放置在 media 資料夾中MWeb Pro 將圖床放置在 media 資料夾中

如果說真的要比對,應該就是在文件之中,可以看到真實路徑跟檔案的名稱,真的要比對雖然複雜了點,但也可以有所依據。

圖床 WebP 壓縮與隱私權

我有參考 pseudoyu 所以寫的兩篇文章(詳列如下),進一步透過 WebP Cloud Service 壓縮圖片,增進網站讀取速度以及服務使用量的優化。

  1. 從零開始搭建你的免費圖床系統 (Cloudflare R2 + WebP Cloud + PicGo)
  2. 使用 WebP Cloud 與 Cloudflare WAF 為你的圖床添加隱私和版權保護

這一點是為了長遠佈局,現階段並不會使用到。因為我目前發表的平台 Hyvor Blog、vocus、Matters 等都是將圖片直接上傳到其平台之中,不會直接連到我的圖床去。而 MWeb Pro 提供內部置換功能,基本上會是以 Cloudflare R2 的域名為依歸。

若以長遠來看,是為了自架平台或者使用 MWeb Pro 發佈網站功能,這樣可能出現的情況而佈局。

同時,pseudoyu 也引出「隱私權」議題,同時可以透過 WebP Cloud Service 跟 Cloudflare 提供的免費設定強化隱私權。

這一點,我這次並沒有採用,一方面如上所述,目前其實不太會有人連到 R2 上面放的圖片外,同時我對於發布後的隱私權保護,是相當「佛系」的。

畢竟,依照現在的網路技術,要達到完全保護的機率趨近於零,真的是防不勝防、抓不勝抓,有看到算是運氣好,但可能更多時間是沒有看到那一環。

有了保護的機制,會增加仿造、盜取的困難度,進而降低意願,但在我佛系的思考之中,我始終相信每個人的因果,所以採取這麼佛系的做法。

小結

經過這樣的設定,大致上解決了我最近思考的兩大問題。

  1. 如何找到一個讓我靜下心的寫作軟體。
  2. 如何為未來的長遠佈局。

回顧原來 2022 年的我就已經針對寫作軟體有一次的思考,最後在 Bear、Craft 等游移後,寫下了 MWeb Pro 是最好的。過去的自己提估了現在實驗的答案。

而隨著更新版本的釋出,MWeb Pro 最新版配合上了 Cloudflare R2,完成了我想要把圖片丟到遠端的想法。

想想這一切的因緣巧合,心裡更感覺到踏實了許多!我喜歡這種持續進化的轉動,新版的版本、新的服務,創造自己新的工作留模式,真好。

4 November 2024 website

2006 - © Eyewithouts 韋觀, made with ♡ by Blot.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