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十三月亮曆是 Kin 4 自我存在的黃種子,審視自己然後種下願望。
講完 UpNote 相關對於中文寫作的優點後,相對的也發現了許多可以做得更好的挑戰的地方。
不諱言的跟相識這麼早的 App,直到現在才決定要深度使用,想必我從以前到現在,使用過幾的經驗一定跟自己的理想有所衝突。
所以針對幾個我使用 UpNote 感受到的缺點,必須說一定是有濃厚的主觀判斷,分享給大家。
UpNote 是個龐大的軟體
UpNote 的開發基礎是使用 Electron,之前有聽過一期 Podcast 講解了 Electron,必須要說針對開發者他可以快速的是用到不同的平台,但在強調順暢絲滑體驗的 Apple 系統來說,龐大的軟體,運作起來就有緩慢的可能性。
查詢了一下,UpNote 包檔的部分超過 400MB,佔了整體 app 超過八成的空間。
同時因為非原生的 Apple 開發設計,所以在使用介面上面,跟 MacOS 的整合程度就不高。明顯可以發現上方的原始選單列的功能很少,多數是在其內部自訂的工具列上。

UpNote 依賴內建工具列
如上所言,UpNote 是透過 Electron 包起來的 App,所以最完整的功能是被包起來的。在這樣的情況下,MacOS 的選單列形同無用,使用習慣上面需要花一點時間習慣。
又同時,UpNote 自己內建的快速鍵,因為不是以 MacOS 為依歸,所以很多跟其他深度整合 Apple 系列操作系統的概念有所不同。
例如,設定標題的時候是使用 ⌘
+ 1-6
這一組快速鍵,這我在其他軟體是比較少用著。不過基本上通用的例如粗體、斜體、底線的設定,則多數都已經統一。
如果是第一次使用,又習慣以鍵盤為輸入基礎,不喜歡在鍵盤跟滑鼠切換的人,是需要一點時間習慣的。
UpNote 的同步依賴網路
近乎無容量限制是一大特色,但是因為 UpNote 的資料存儲都是依賴雲端,依據官方說明使用的是 Google 旗下的 Firebase server,受到歐盟 GDPR 的規範。聽起來非常可靠,實際使用起來同步的速度也優質。
但既然是放在雲端的資料,安全疑慮、可用性與可久性自然會有疑慮。放在別人家,總是會有被別人掌控的疑慮,何況 Google 手上終止的服務所在多有。
另外一方面,雲端同步需要使用網路,如果很容易處在離線模式之下,使用的情況就很像單機軟體,沒有辦法享受同步的好處。不過以目前網路無所不在的發達,基本上很難遇到沒有網路的情況,相對這一點帶來的影響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