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31 日更換字體到宋體,記錄一點自己的思維。
其實宋體組成的網站並不多見,我猜是因為宋體的文字結構相較於粗體細上許多,而過細的文字在螢幕上的呈現,閱讀起來頗為吃力。
不過,我真的太愛宋體,我始終覺得宋體是最適合用來呈現長篇中文的字體,尤其實在印刷的時候,宋體能夠提供比黑體更輕盈的閱讀體驗,而且有無法取代的流暢感跟藝術性。
而隨著科技演進,大部分螢幕的解析度都提高許多,手機、移動裝置(筆電、平板)上的 Retina、電腦螢幕的 4K,都大幅改善了宋體在螢幕上的閱讀體驗。
幾經思考,我最後決定把網站的字體改為宋體,包含了功能性—選單、標題等—都已經改為宋體。目前可能呈現黑體(無襯線體 Sans-Serif)的應該只有內文的強調語句。
找宋體字型的困擾
在停止使用 justfont 的 webfonts 服務後,設定字體有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成本考量,希望是以免費的資源為主。
Google Fonts 應該是最符合的,不僅是免費的資源,而非常容易取得。剛好 Hyvor Blogs 在之前更新的時候,已經內建導入 Google Fonts。
但幫助有限,因為 Google Fonts 原生支援正體中文的字型,最完整的是思源宋體。
我覺得思源宋體在中文字的處理,過於一版一眼,也就是方正到少了一點藝術氣息,如我上面說的,我覺得宋體之所有比黑體好,其中一部分是藝術性。
有一個替代方案是 Zen Old Mincho,但字體的數量跟字重不足,要使用當作網頁字型,會有無法解決的漏字情況。
因此,有一陣子我都是使用內建的字體或者是黑體呈現網站。
最近重新想要使用宋體的呈現,又在搜尋一次,看到了一個過去沒有發現的字型「昭源宋體」,作者把生活實用性重新融入了思源系列的字體,而製作出來一個屬於正體中文使用的印刷字體。
看了許久,我蠻喜歡昭源宋體的,比較沒有思源宋體過於機械、方正的沈重感,閱讀起來也接近生活的實際體驗。
宋體與明體的差異
會去探討這個,是因為發現 Mac 內建的襯線字體(Serif)多為「宋體」,但微軟則是以「明體」為主,例如 Word 最常用的新細明體。
講到排版學,我總會想到吳聰敏老師,他的寫作以「宋體或明體」為標準字型,我自己是很喜歡他每次排版的呈現。
過去,我使用過蘭陽明體一陣子,當作網站的主要字型。
後來沒有使用的原因是在於「太過藝術」,字體非常好看,但是長篇閱讀下,容易讓藝術感模糊了作品的焦點。
而後,我就開始了上述尋找宋體的旅程。
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宋體看起來的感覺就明體還要舒服,多了一點流暢感。後來才發現,雖然有一點差異,但其實好像沒有這麼明顯。
在〈明體?宋體?傻傻分不清楚〉解開了我的疑惑。
不講仔細研究還沒有沒發現,「宋」、「明」其實都是朝代的名字,字體的呈現以及命名也以當朝為依歸。在中文發展史上面,不同朝代的需求,源流至今,定義出了不同的美學。
總觀可使用的字體,我自己最後還是覺得宋體比較符合我的需求。
如何設定昭源宋體
原本非常困擾,因為要把自訂字體匯入到 Hyvor Blogs 的主題之中,要上傳檔案太多,太過繁瑣讓我想要放棄。
暗自想著:就繼續使用黑體好了,卻在隔天重新閱讀 Github 說明頁面後,發現原來有 jsDeliver 直接連結的方式,瞬間心情都晴朗了起來。
最後在 </head>
前面加上下面的內容:
1<link href="https://cdn.jsdelivr.net/npm/[email protected]/css/vf.min.css" rel="stylesheet">
就可以使用 CSS 的設定 font-family: "Chiron Sung HK WS”, …
完成字體的導入。
小結:把每篇文章都當作品
漸漸可以體會,在公開的場合,大家會看到的地方,我所呈現的內容,都是一種作品的展現。除了文字的內容,整體的排版改念,其實也是作品的一部分。透過每一個後面的思考,繼續輸出自己的想法,分享給所有看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