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舒適圈鳴槍起跑下個 10 年

不要再討論如何跨越舒適圈,讓我們思考怎麼透過增加彈性的方式,拓展屬於自己的安全邊界。

今天的 13 月亮曆是 Kin121 自我存在的紅龍。

很長一段時間,說是思考,其實更多是回味,尋找那個 2006 - 2012 年持續寫作的自己。那時候的我,跟現在的我,有什麼不同呢?

20 年前的自己,10 年前的自己,跟現在此時敲打鍵盤的自己,有什麼差異?

我還是我,但卻在每個階段創造出了不同的外在環境。

外在環境的變化,創造了內在自我的轉型;但內在自我演進,又帶動了跟外界互動下新的結局。

就這樣前進後退之間,人生好像有了些不同。

很難說是什麼時候開始,但或許在此時此刻,也可以當作一個起點,打開更多舒適圈的彈性

舒適圈是種安全邊界

一個地方待久了,自然知道怎麼更省力地生活;在一個族群久了,也更容易知道,如何悠遊於人際關係之中。

舒適圈就是這樣來的,在生命中不斷地累積經驗,找到一個可以讓自己安在的地方

這個地方,可大可小,只要自己覺得心安就好。

裡面的不確定性比較低,知道下一站在哪,知道要怎麼到達想去的地方。

不一定會達到事半功倍,但在舒適圈中,努力與獲得不會是絕對的 1:1,應該會是有比較大的槓桿效益。

人是需要舒適圈的,喘息是一個很重要的調適,多數時間,喘息應該要在舒適圈裡面發生。

對我來說,物質生活的穩定是一個重要的舒適圈條件。足夠金錢支應我想要達到的生活方式,對我來說,成就了一定的舒適感。

回顧過去的生活,對於金錢的尺度,我總特別迷惘,無法精準拿貼。一直以為持續賺錢,好好創造現金流,但怎麼就是無法心安,直到關鍵字「財務安全」的出現,才發現原來這才是我追求的舒適。

物質有生有滅,絕對不會是亙古永存,因此需要區分流量跟存量的觀念。財務安全就是在存量概念之上,我覺得這個詞讓原本很模糊的我的舒適圈,比較具象化了一些。

安全一詞延伸,更體會到了舒適圈是一種安全邊界

除了體驗到的財務安全之外,放置到其他的生活層面上,也非常合用。

例如關係,兩個人的相處上,如何能夠找到一個合拍的模式,不小心出界了,也期待能夠平衡回安全的地方,穩固那個屬於兩個人相處的邊界。

工作、家庭、身體,依此類推。

不要想著跳脫舒適圈

既然是安全邊界,想要跳脫舒適圈,是非常逆人性的一件事情

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然後現今的數位化的時代,人們是喜好安全大於冒險的。

舒適圈讓我們感覺到安全。

但要成長,竟然是被鼓勵去找個不安全的地方待著?想當然,不成功是必然的結果,成功只是偶然的成就。

但是倖存者偏差,讓偶然的成就被放大了,形塑成了一種人生成長的必然。跳脫舒適圈一詞,不自覺成為了現代顯學。

好像當我們在一個環境久了,覺得需要突破的時候,隨之而來的提醒就是—跳脫舒適圈—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這建議,逆邏輯且不合理,以安全邊界的角度來看,跳脫舒適圈有點像把一個只會說華語的台灣人,放到了沖繩,請他在那邊生活一陣子,跟他說,度過幾個月,你就會變得不同。

不是活不下去,但就是沒有辦法活得那麼舒心。

食、衣、住、行都不成問題,但育、樂的落差,會不斷的喚醒心中不自在的那份情緒。

不舒心是應該被重視的!人生的追求,在溫飽之後,我們應該在一個願意的環境裡成就更多的自己。

去挑戰安全邊界以外的事情,應該是透過持續安在,去拓展自己的安全邊界

相較於跳脫、跨越,這種與現在的自己分野,我比較喜歡的打開彈性這個說法,用打開彈性的方式拓展舒適圈

不理性的人生有選擇

身為經濟學背景的人,讓我外掛個學術性的支線。

經濟學對於彈性的說法是這樣的:彈性(elasticity)用於計量一個變數的改變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其他變數。

當一個變數改變,其他因子會相對有大幅改變,代表彈性很大;反之,則是彈性很低。

有趣的是,彈性無限大(完全彈性)代表著任何一個變數的影響,都可以造成其他因子全有或全無。

舉例來說,我正在咖啡廳寫作,如果這家咖啡廳的價格忽然調漲,即使只是微幅的 1 塊錢,我就再也不會來消費,就代表我對於咖啡的彈性無限大;如果價格下降,即使是 1 塊錢,我就會喝到飽。

反之,完全無彈性的意思就是,即使他一杯咖啡上萬,我也一定要來喝。行為完全不受到價格改變。

可惜,經濟學的完全理性在現實生活中,完全不適用。

人的可貴,就在於我們不是完全理性,也不是完全不理性,心中的那一份感性,成就了每個人的不同。

生命裡面極少數的時刻,我們是處於完全彈性跟完全無彈性。真實情況是,不斷地在微調,每一刻,我們都在選擇,都在經歷。

光一間咖啡廳,要不要多點一塊蛋糕,喝熱的還是喝冷的,加糖還是不加糖,就可能創造出選擇困難的窘境。

遑論,人生的場景遠比一間咖啡廳多出千萬倍。

在每個此刻活好自己

回想年輕的我,對於這些回應的因子掌握度極低。

曾經,因為工作受挫,夜不成寐,輾轉難眠。

曾經,因為吵架或者分手,就沒有辦法好好上班,沒有辦法好好生活。

那是一種,一個變化,就把自己的生活都攪在一起的感覺。

其實我覺得這一些都牽涉了安全邊界的彈性,打開彈性的實際運作方式,是觀察改變的變數,然後讓相對應的因子,快速定位。

或許還是會夜不成眠,但是更能知道那個無法入睡的自己,要如何面對外人看來如常的一天。

或許還是無法好好上班,卻也開始知道如何調整腳步,讓無功能的自己,繼續執行日常任務。

即使是一種咬牙硬撐,都知道明天太陽出來的時候,我依然有前行的能力。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經歷、驗證的過程,多數時間的成長與拓展,是因為經歷過後,透過反思去修正了自己回應的方式。

然後,當我們的舒適圈更有彈性時,可以有多樣性的選擇,相對應的變化就定位的速度也會慢慢變快。

無意識地經過幾輪的體驗,近幾個月靜下來慢慢疏理,找到了如此的脈絡。

小結:開啟我的 2024 年

回過頭來,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後提出,拓展的重點除了經歷,其實有一個關鍵是,把變數放到生活之中。這一件事情可以主動,也可以被動。

有了不同的變數,生活的變化創造了每一刻不同的經歷,再透過經歷滋養自己。

今年我想要多一點不同的參數,開啟屬於我的 2024。

一起過上想要的生活。